udn x 瘋活動 | 給你不只藝種人生
udn瘋活動 讀文創 朱宗慶|表演藝術團隊的營運模式:朱宗慶打擊樂團經驗分享

朱宗慶|表演藝術團隊的營運模式:朱宗慶打擊樂團經驗分享

一個表演藝術團隊在經營管理上的成功模板,包含策略規劃、業務發展、多角化投資等,皆須對應回組織的核心價值。

DATE 2021.12.13
文|朱宗慶(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

文化內容策進院於2019年成立,希望經由中介組織的角色,建構出跨部會、跨領域、跨平台的協力合作機制,並且透過整合文化、科技及經濟的能量,催生完整的文化內容產業生態系,從而帶動產業投資與創新的動能,形塑臺灣的國家文化品牌。

為協助表演藝術產業尋找更多突破與創新的機會,文策院與表演藝術聯盟共同合作,邀請五位業界資深的專家學者諮詢撰文,分別就表演藝術的生態環境、國外成功案例、產業結構發展、團隊經營案例、投資思維轉變五個面向進行探討與梳理。

本篇《表演藝術團隊的營運模式:朱宗慶打擊樂團經驗分享》由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朱宗慶撰文,藉由分享自身組織的營運模式,描繪出一個表演藝術團隊在經營管理上的成功模板,包含策略規劃、業務發展、多角化投資等,皆須對應回組織的核心價值。

 

台灣的表演藝術擁有豐沛潛能,現階段,登記有案的表演藝術團體達六千多家,其中還不包括個人工作室的藝術團隊,以及從事創作或演出的藝術家;然而,能堅持追求發展逾三十年者,實為數不多。本文提供朱宗慶打擊樂團營運模式的經驗分享,期有助相關討論參考。


2021年度音樂會《此時此刻》(來源:財團法人擊樂藝術基金會提供)

成立35年的職業打擊樂團:願景、定位、實踐

朱宗慶打擊樂團成立於1986年1月2日,是華人世界第一個職業打擊樂團,至今已於全球33個國家演出超過3000場次。1980年代,打擊樂在台仍屬冷門樂種,相關建制工作剛起步,不過,社會確實懷抱期待,因此,由業餘、半職業再到職業樂團,僅花三年半的時間便提前實現了。

要經營一個職業打擊樂團,願景擘劃相當重要,定位和實踐皆由此而來;而人才、作品、觀眾的培養與累積,則是缺一不可。這意味著,在樂團工作的藝術家們可以無後顧之憂,更專心發展藝術,而樂團必須有更為專業、固定的基地空間、設備與行政部門來支援藝術家們的工作,更要有足夠的觀眾、演出與收入來支撐整體團隊運作。基於此,「擊樂文教基金會」於1989年成立,專司朱宗慶打擊樂團相關事務,是我國最早啟動藝術行政專業化的單位之一。

在創辦打擊樂團之初,我便明確以「立足台灣、放眼國際」為目標。因而,樂團除了在藝術殿堂裡追求專業,也深入各學校、社區、廟口、古蹟,上山下海從事推廣。另一方面,1990年樂團首度展開海外演出,即是獲邀赴美參與國際打擊樂藝術協會年會(PASIC),而我於1993年創辦「TIPC臺灣國際打擊樂節」,則邀請國際一流打擊樂團和音樂家來台演出交流,希望擴大打擊樂在台灣的視野,也由此展開積年累月的國際連結。


第十屆國際打擊樂節(來源:財團法人擊樂藝術基金會提供)

如今,TIPC已舉辦過十屆,邀請團隊遍布五大洲31國,107檔節目、149個表演團隊及個人,並發表共61首國人作品,堪列當今最具規模與影響力的打擊樂藝術節。而自TIPC延伸而出、於1999年開辦至今的「TIPSC台北國際打擊樂夏令營」,則是每年邀請頂尖演奏家來台親自授課,以專業力道向下紮根。

多角化發展整合平台:演出型態、展演能力、作品創作

朱宗慶打擊樂團的藝術風格植基於「東方與西方、傳統與創新」之結合,以打擊樂為媒介,展現台灣「多源而深厚」的文化底蘊及「多元且充滿活力」的表現形式。35年來,在職業樂團的定位下具體搭配實踐目標,一步一腳印累積動能。

首先,在展演上,由於創團時便做了長期耕耘計畫,打擊樂團規劃多元的演出形態,由此發展不同的作品、創作,培養不同的人才、觀眾。從經典作品、新創與實驗性作品,到兒童音樂會、推廣性節目,再到跨界、開創新型態的擊樂劇場演出,多樣化的展演內容涵蓋廣泛,有助於專業人才舞台經驗的累積,也有助於擴大欣賞打擊樂和藝文參與人口。

其次,在人才方面,每位樂團團員除熟稔、精進西方擊樂學理和技法外,亦投入南北管、京劇醒獅鑼鼓、甘美朗等東方傳統器樂之鑽研、內化。藉由兒童音樂會、擊樂劇場等跨域類製作,乃至自2016年起「JPG擊樂實驗室」計畫的推出,皆提供做中學的機會,讓不同世代的擊樂人才都能儲備「在傳統中跨界創新」的能量。

再者,新創作品是讓打擊樂保有活力與發展空間的關鍵之一。自樂團成立以來,便極為重視委託創作和新作發表,及與之結合的展演類型探索。樂團不但是少數設有駐團作曲家的團隊,委託國內外知名作曲家創作數量更已高達243首。

「讓創新成為DNA」,打擊樂團以35年的時間,打造出一個職業演出團隊所需、且有機會多角化發展的資源整合平台,並以此建構出一套自身的營運模式。我稱之為「循環加乘的發展體系」。

循環加乘的發展體系:演奏、教學、研究、推廣

由於作品、人才、觀眾三者是職業演出團隊發展的重要支柱,在打擊樂團成立之初,我便有結合「演奏、教學、研究、推廣」工作的規劃。35年來,隨著擊樂文教基金會、朱宗慶打擊樂教學系統、朱宗慶打擊樂團2、躍動打擊樂團、傑優青少年打擊樂團、JUT-傑優教師打擊樂團等陸續成立,藍圖逐步獲得充實、擴增,使打擊樂團隊成為一個循環加乘的發展體系,進而有品牌化經營的可能性。

其中,成立於1991年的「朱宗慶打擊樂教學系統」,是藍圖裡的重要柱石,也是廣為人知的音樂教育品牌。30年來,教學系統持續培養打擊樂學習人口和藝文喜好家庭,成為打擊樂團音樂會的基本觀眾。此外,雖不以培養專業人才為目標,但現階段也觀察到,有一定比例的系統學員選擇走向專業音樂學習之路,朝著專業人才的目標邁進。

再者,有別於商業獲利的模式,過去多年來,教學系統將收入投入於支持打擊樂團以藝術發展為主的追求上。透過演出票房收入、政府補助與企業贊助,以及自籌收入等各面向的穩定,使團隊在演奏、教學、推廣工作能夠發揮綜效,人才與觀眾培養得以相輔相成。

2021年,朱宗慶打擊樂團成立35週年,一路走來,社會環境的變遷相當大。因而,除了每年例行的檢視和調整,團隊更定期5年一次,透過500天倒數計畫設立與執行具體目標,以確保發展體系能夠在時代的步調裡持續循環加乘。

經營核心:以人為標的之投資

對表演藝術來說,「人」是經營核心,也是投資標的;如何培養人才,始終是演出團隊的重要課題。因此,朱宗慶打擊樂團於打擊樂專業、音樂教育、藝術行政等面向上皆視人才培養於優先順位,致力於團隊與藝文產業體系的健全。

現階段,朱宗慶打擊樂團共有14位專職團員,兼職團員27位(朱宗慶打擊樂團2、躍動打擊樂團);擊樂文教基金會共有專職行政人員23位(企劃、行銷、財務、資訊、人事、總務等),每年協助樂團完成超過160場的演出,包括每年三個樂季的全新年度公演,以及巡迴全國各地每年30-40場的兒童音樂會,並定期辦理TIPC臺灣國際打擊樂節、TIPSC台北國際打擊樂夏令營、擊樂實驗室等活動和計畫。

在展演與創作方面,階段性地成立各樂團,並賦予不同發展目標。目前,朱宗慶打擊樂團共有一團、二團、三團,各有不同導向:朱宗慶打擊樂團(一團)主責年度公演的製作演出及海外巡演;朱宗慶打擊樂團2(二團)是由年輕好手組成的職業化團體,為豆莢寶寶兒童音樂會的演出主力,也勇於挑戰實驗性作品;躍動打擊樂團(三團)則由大專校院打擊樂主修生組成,以實習演出和校園推廣活動來儲備舞台經驗。


樂團歐洲巡演紀錄(來源:財團法人擊樂藝術基金會提供)

在音樂教育方面,透過教學系統現已累積有近15萬的打擊樂學習人口,不但為音樂會帶來觀眾,也為藝文產業創造了音樂教師和藝術行政人員等就業機會。此外,為使10-18歲年輕學子得以延續愛好而成立的「傑優青少年打擊樂團」,目前全台同時有逾百團、超過千人參與,是規模最大的音樂學習性社團。

擊樂文教基金會定期為傑優青少年打擊樂團舉辦年度音樂會,各縣市每年共10-15場,以專業規格提供年輕學子上台展現的機會。而負責帶領的「傑優專任」指導教師,則是由曾任一、二團團員、後改以教學為主的擊樂專才擔任;這群專任指導老師隨後也組成了「JUT-傑優教師打擊樂團」,定期團練與舉辦公演,以持續教學相長的效益。

自創藍海策略:代結語

藝文產業和商品市場一樣是個殘酷舞台,若無堅強實力很快會被淘汰。然而,相較於企業產品,藝術工作更為看重獨特性、原創性、差異化和極致化後具有的價值;藝文生態的蓬勃活絡,也有賴於藝術工作者或藝術團體「各擁藍海」,產出無法被取代的特色。

從成立職業樂團到建構循環加乘的團隊發展體系,從作品創作到營運團隊組建,朱宗慶打擊樂團始終未脫追求藝術專業的本質。此等以藝術理想為核心的營運和投資,若以純粹獲利取向的商業策略思維來想像或執行的話,我想,朱宗慶打擊樂團可能會得出相當不同的發展軌跡與結果。

時空條件持續變化,藝術藍海的未來如何開創,或許仍有待藝術工作者與不同產業的領航者,透過更多的交流、合作來共同探索。

 

【本系列文由文化內容策進院TAICCA X表演藝術聯盟共同合作,由文策院授權刊登】

文策院產業諮詢原始連結:
系列一:温慧玟|表演藝術流域的治理想像 —等待新世紀的梅迪奇們
系列二:楊忠衡|如何以DIMF經驗拯救台灣音樂劇?韓國大邱音樂劇節案例研析
系列三:李彥甫|打造長演型產業結構,發展表演藝術產業鏈
系列四:朱宗慶|表演藝術團隊的營運模式:朱宗慶打擊樂團經驗分享
系列五:于國華|投資表演藝術:新市場、新觀念、新策略

Events近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