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度擔綱監製《失明》,真誠演繹賢妻內心壓抑,戲裡戲外都在成長蛻變。
DATE 2025.8.15 撰文|麥恩
演員——林依晨。(圖片提供/周子娛樂)
林依晨出道得很早,2002年讀大學時就拍了第一部電視劇《十八歲的約定》。會被注意到,是因為在「捷運超美女競賽」拿下第一名,不過比起表演欲,當時她的主要目的,其實是想幫弟弟換台新電腦。隨後,她又陸續演出《我的祕密花園》、《惡作劇之吻》、《我的億萬麵包》等偶像劇,飾演的角色也大多是鄰家妹妹型清麗可人的傻白甜。
2008年憑藉《惡作劇之吻2》奪下金鐘獎戲劇節目女主角獎,成為首位以偶像劇獲獎的女演員之後,林依晨開始認知到,帶著一點點嬰兒肥的圓潤臉蛋,可能讓自己的戲路受限,難以接演比較成熟的角色,便和當時的經紀人小豫積極討論著轉型的可能。
終於,在2011年林依晨遇到了《我可能不會愛你》的程又青,一個徘徊在30歲初老階段,獨立、有主見的職業女性。這個角色對當時的林依晨而言有點過於成熟,連一路力挺她轉型的小豫都有些猶豫,「但我遇到的困境,不只程又青遇到,很多觀眾也遇到了,我看不出有哪裡不好,不能再猶豫了。」林依晨果斷決定。
事實證明,林依晨的直覺沒錯,《我可能不會愛你》將台灣偶像劇推向了另一波高峰,不但打開她的戲路,還助她摘下生涯第二座金鐘獎女主角獎。
從「演員與經紀人」到「監製與導演」
一路走來,不只林依晨在成長蛻變,當年陪在身邊的經紀人小豫,也早已轉身成了導演周美豫,即將在今年九月上映,林依晨生涯首度擔綱監製的電影《失明》,便是兩人最新的合作。
周美豫導演的新片《失明》,是林依晨在演員身分之外,首度擔任電影監製。(圖片提供/周子娛樂)
「簡單來說,監製在現場的工作其實就是看工作人員有沒有吃飽。」林依晨開玩笑地說。監製不一定會每天出現在片場,但身為演員的她每天必然都在,上戲時當然全心投入於角色,但下戲後她就會到處協調各部門,不小心把監製做成了製片。
不過身為監製的林依晨,更多的工作在於片場之外,推使電影踏上各大影展、尋找資金,「很多可愛的投資方在考量收益之外,更多是想支持我們的理念,關懷這些比較少人關注的群體及議題,讓我們在創作路上不那麼孤單。」林依晨笑著感謝。
反而導演周美豫對林依晨這位監製兼主演的期待,讓她壓力更大些,「小豫會說:『這個表演我看過了。』有時候我會覺得真不公平!因為小豫太熟悉私底下的我了,有些表情可能我私下做過,但沒有用在表演上的也說不定。」
長年合作累積的默契,讓林依晨和周美豫成為最懂彼此的夥伴,在工作上相互提攜,偶爾想要放過自己,另一個人卻不依不饒。不過林依晨對這位嚴格的夥伴依然是感恩的,「算是好事啦,我很需要有人以不同視角來觀看我的表演。」
林依晨擔任監製的《失明》,是新銳導演周美豫執導的第二部劇情長片。(圖片提供/周子娛樂)
無可否認的包袱
《失明》改編自劉梓潔的同名小說,林依晨在片中飾演的許書儀,是個擁有完美家庭的醫師娘,人人稱羨;外人不知道的是,這位長期被婚姻和家庭的期待所束縛的賢妻良母,其實內心壓抑且迷惘。
許書儀這個角色,讓人聯想到林依晨在《不夠善良的我們》所飾演的簡慶芬,同樣都是困在傳統家庭與社會期待包袱中的女人。如此困境,林依晨其實一點都不陌生,「我是接受傳統教育長大的,家庭分工及男女觀念都根深柢固。幸運的是,身為演員,我有機會接觸形形色色的人,詮釋過很多故事,體會過各種不同的人生選擇,這些經驗會觸動我對現實人生的思索。」無論許書儀或簡慶芬,也不過都是試圖在現有生活中找回自己。
在《失明》中,林依晨所飾演的許書儀被困在傳統家庭與社會期待的包袱中。(圖片提供/周子娛樂)
《失明》與《不夠善良的我們》還觸及到另一個目前迫在眉睫的社會議題「長照」,那是讓更多人在現實中焦頭爛額的困境。「萬一我自己遇到這樣的狀況,要如何去付出,或是止損呢?」林依晨希望電影中的故事,能提醒觀眾去思考,或讓那些有權力去做改變的單位或機構看見家屬的壓力與無助。
終究得面對的那些
長照也是林依晨無可避免面對的課題,幸好媽媽從不避諱和她討論各種「離開」的選擇:告別式想怎麼辦、要簽DNR(不實施心肺復甦術),或是狀況太差時就去療養院生活吧……媽媽聊得坦然,讓林依晨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去預習所有感傷。
其實林依晨與媽媽不是一開始就這麼無話不談。童年時,單親媽媽既要當媽、又要當爸,更多時候是嚴厲且高壓的,「她不得不如此。所以我和弟弟都很怕她,也很愛她。因為生活上的壓力這更像是敬畏,後來才意識到,這樣的關係其實有著需要被療癒的一面。」
不快樂的童年經驗總是最容易被記得,內斂如林依晨原本是不會主動說開的。轉機發生在2009年,她因為腦下垂體蝶鞍部囊腫住院治療的期間,「可能是恢復期間荷爾蒙被打亂,沒那麼理性,就像小孩子那樣,一直跟媽媽抱怨她以前的教育方式,也許是說的太直接了,最後媽媽也有點招架不住。」
2009年大病一場之後,林依晨開始學會放過自己,也更懂得享受生活。(圖片提供/周子娛樂)
不管是不是荷爾蒙作祟,反正母女倆在哭哭笑笑之間和解了,林依晨對媽媽「敬畏」的距離也沒了,如今相處起來更像朋友,偶爾甚至角色顛倒,當女兒的比媽媽更嘮叨,總是不停地叮嚀這、叮嚀那,如同當年媽媽照顧姊弟兩人一樣。那場大病改變的不只是母女關係,也讓林依晨開始學著放過自己,不再事事追求極致,也不再將所有的心力及時間都獻給工作。
2013年,進入婚姻的前一年,林依晨選擇暫離螢光幕,到倫敦大學攻讀碩士。不過比起學業,倫敦的生活反而讓她學到更多,赤裸裸的種族歧視、同學之間的相處與爭執,就連日常打掃也都是重要的累積,「不然你看簡慶芬,那熟不熟悉做家務,明眼人一看就看得出來了。」
在英國讀書期間,日常生活的每一刻累積對林依晨而言都十分重要。(圖片提供/周子娛樂)
不強求之後
接受我們採訪的前一個月,林依晨剛生完第二胎,從時間點來看,幾乎是剛出了月子,就重新一頭栽進了繁忙的工作日常中。不過她也不免坦承,邊工作邊照顧兩個小孩確實不容易啊!雖然說自己是心甘情願,也在看著寶貝們健康茁壯的同時獲得療癒,「但我還是會在每次沾上枕頭的瞬間,就累到直接昏睡過去。」對此刻的林依晨來說,這是一種幸福的選擇。
開始懂得為自己留下喘息空間的林依晨,於育兒一事上,也不執著於親力親為,而是與丈夫一同分擔,也找來一位幫忙煮飯的阿姨每天協助幾個小時,讓生活更有餘裕些。阿姨有工作,她的家庭則能獲得更多休息空間及足夠的營養,「各取所需比較好,而且真的要懂得求援,有些不該省的錢就不要省了。」林依晨笑說。
「孩子教會了我一件很棒的事,就是放掉你的控制。孩子和表演都是無法完全被控制的。」林依晨說,那真真切切地改變了她的生命。
《失明》裡有這麼一場戲,是許書儀回到媽媽曾經生活的空間,在滿室寂寥中默默地回想著母女的過往。只是連林依晨自己都沒想到,拍攝時她一走進陳設好的場景,看到一把卡著白髮的梳子,情緒與眼淚就瞬間爆發了——那是劇本裡沒有寫出的真摯濃烈。
現在的林依晨更懂得放掉自己的控制,感受角色的情緒與觸動。(圖片提供/周子娛樂)
「這完全不在預料之內,我想是連結到我潛意識裡,每天早上幫女兒梳頭髮的回憶。如果我失去了這個人,看到她的髮絲,可能比聞到她的味道來得更濃烈。」這樣的觸動與投射,可能是從前的林依晨難以體會的。
從一開始《惡作劇之吻》裡純真傻氣的袁湘琴、《我可能不會愛你》裡幹練清醒的程又青,到如今《不夠善良的我們》裡隱忍討好渴望被愛的簡慶芬、《失明》勉強成為賢妻良母的許書儀,林依晨所接演的角色變得更內斂,更具挑戰性。不過她也坦然直言許多角色的底色其實相近,「以前的我一直不願意接受或相信,演員有一定的光譜範圍。」但世上有千千萬萬種女性的面貌,要演好任何一個都不容易,只要能真誠觸動觀眾,就是林依晨想說的故事。
林依晨透過自己的真誠演繹,述說著觸動觀眾的故事。(圖片提供/周子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