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x 瘋活動 | 給你不只藝種人生
udn瘋活動 讀文創 藝文產業如何突圍,「數位劇場」會是解方嗎?

藝文產業如何突圍,「數位劇場」會是解方嗎?

如何化危機為轉機,讓藝文觸角延展更廣,是我們面對這場疫情,首當其衝的課題。

DATE 2021.07.13

台灣從五月中疫情爆發以來,根據文化部的統計,藝文產業至少損失80億至100億之間,這個新聞的數字,背後代表的是多少個藝文工作者的心酸血淚?

防疫優先,藝文產業最早關上大門,如今即使微解封,也依舊沒能順利重啟運作。表演藝術是集結眾人之力的手工業,從靈感創意的發想,一直到呈現於觀眾面前,需要花費何等漫長的心力,才能關關難過關關過。

2020年「《我們與惡的距離》全民公投劇場版」創下完售佳績的故事工廠,而原本打算在2021年趁勝追擊,此時此刻,也只能先按下暫停鍵。「我從事這個行業將近30年的時間,這兩年才碰上這麼嚴峻的困難。」創辦人暨執行長林佳鋒透露出些許的無奈,為了降低衝擊,需要花更多心力打磨的新創作品,延期到明年推出,下半年只能演出過去的經典舊作,即便是煩惱著劇場的生計,但他們也不忘把握當下,安排內部的進修,用最小的資源、盡最大的努力,只為帶給觀眾更好的故事。

其實早在去年,故事工廠便扮演領頭羊的角色,率先授權13部作品,由udnFunlife與LINE TV合作,上架至「數位劇場」,這個舉動也許在老劇場人眼底「很傻很衝」,但也凸顯了劇場影像化的不易。畢竟走入劇場的五感體驗,與透過螢幕的觀眾使用者旅程截然不同,更追求對於視覺的刺激,需要具備影像思維才能優化線上的觀影效果,吸引粉絲的目光,進而願意付費支持。

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一夕之間,「數位化」突然變得急迫了。

關於這點,同樣是疫情重災戶的C MUSICAL,原訂以定目劇形式在台北南村劇場推出影集式音樂劇《不讀書俱樂部》,藝術總監張芯慈便分享,他們規劃朝向情境式喜劇的風格,促使作品影像化,同時以IP思維打包周邊商品,順勢推出募資計畫,希望即便無法進入實體劇場,仍然可以有另外一種方式與粉絲見面。

「藝文演出搬到線上行不行?」成了近期藝文圈的熱議話題。從日前綠光劇團日前於FB粉絲專頁及YouTube限時播出《人間條件》系列,引起觀眾的廣大迴響,進而催生文化部「藝FUN劇場」的免費線上看,似乎贏了面子,但裡子呢?能看免錢的,誰還想付錢呢?這就是人性吧。(笑)好不容易培養起的「使用者付費」觀念,似乎突然又往後退了一大步,此措舉對於藝文界長期的發展,是否為良性的循環呢?

人與人的真實連結,不會被虛擬屏幕取代,如何化危機為轉機,讓藝文觸角延展更廣,是我們面對這場疫情,首當其衝的課題。「數位劇場」不是唯一解方,重點在於「嘗試突圍」,希望藉由科技輔佐表演藝術,協助團隊建立起新的商業模式,而觀眾可以透過每月「單館訂閱」的服務,專區內的所有作品隨你看到飽,之於團隊、觀眾、平台,創造三贏的局面。

線下的感動本無可取代,線上提供了另一種蒐藏回味的選擇。衷心盼望著舞台大幕升起的那一天;我們都把自己照顧好,劇場再相見。

Events近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