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x 瘋活動 | 給你不只藝種人生
udn瘋活動 讀文創 不浪費任何一場危機 台灣劇場轉數位行不行

不浪費任何一場危機 台灣劇場轉數位行不行

以臨場感為主的劇場演出模式,數位化後真的行嗎?

DATE 2021.06.15

劇場數位化其實不是很新的題目,去年9月起與LINE TV合作的「udn數位劇場」,已經陸續在線上推出了許多經典好戲,涵蓋內容之豐富,包含知名劇團「故事工廠」、「天作之合劇場 」…等,甚至近期還有「雲門舞集」以及「亞衛梅迪奇藝術頻道」加入,題材多元在疫情期間這個渠道的確能一解藝文荒。

但以臨場感為主的劇場演出模式,數位化後真的行嗎?

這個行不行與否,其實可以從近年來劇場的演出形式談起。由知名戲劇改編,去年票房最熱的舞台劇之一《我們與惡的距離》全民公投劇場版,整部戲完成已經不只是編劇及演員的工作了,坐在台下的觀眾也可以透過手機互動決定劇情走向。整段表演,觀眾也是其中一員。此外戲中一段政論節目的內容,每次演出都邀約不同的政治人物參與,所提問的內容及激發出的火花也不盡相同。許多戲迷們都因為不同結局、不同臨場甘願買好幾張票,只為體驗不同感動。

除了劇本結構及科技元素等可以讓戲劇表演不再單向外,舞台劇之所以好看,很大的吸引力是來自觀眾的反應,好笑,就是全場捧腹,好看,就是全場叫好,考驗舞台劇演員的台上台下隨機互動,更是最佳點綴。必須承認這些線上做不來,更無法取代。

那「數位劇場」只能淪為疫情下的暫時產物嗎?

劇場轉型其實已經喊了好一段時間,這個轉型令人不舒服的是從取代的角度切入。不過既然「傳統劇場」形式絕對無法取代,也許應該從擴大市場,觸及不同族群的角度思考,例如如何讓本身不進劇場的數位原住民嘗試看戲?以及我們還可以給鐵粉戲迷什麼更多的內容?

數位化是擴大劇場市場的方法之一,利用影像紀錄,將實體演出內容數位版權化,再透過OTT平台或是國內外其他平台授權,才有機會將IP從點發展成線、面。而數位應用可以與實體劇場做區隔,例如大家熟知的隨選視角,或者藏著延伸劇情的線上彩蛋版,又或者在線上觀看後留下串連實體劇場的伏筆,甚至以幕後花絮秘辛的角度切入,這些都是可以滿足戲迷們進入劇場之後,又再次到線上回味,或是促使線上看劇的族群走進劇場。另外演員讀劇、導演頗析等等,戲之外的附加價值,也可以利用數位方式進行。

有了資料紀錄才有應用價值。在開始發展數位劇場的商模時,除了盡力與劇團們洽談授權外,最希望的其實是劇場都能留下高清的數位影像檔,有了資料紀錄才有應用延伸發展的可能。團隊甚至曾起心動念,想提案修復張雨生版本的淡水小鎮舞台劇影像,只為想重現不可取代卻感動人心的片段。而這類的數位化模式,更是致敬與永存的方式之一。

數位化是不可逆的時代趨勢,但劇場的數位形式選擇性更多,疫情期間也許正好是一個緩下來的契機,劇場界的大夥兒也可以趁勢思考,利用數位工具擴大發展的可能性。

Events近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