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我,島在哪裡——」作家賴香吟在她的名作〈島〉中,尋找著消失的主角「島」,「島」不見了。她走進「島」的書房,「她看盡島桌上所有資料,腦裡南城印象幾近重新洗牌,難以相信赤崁與安平之間曾是一片汪洋海域。熱蘭遮,普羅民遮,台江內海,五條港,彷彿一場太空漫遊,她在她所居住過的南城漂漂蕩蕩腳下踩不到底。」如果臺南是個漂浮於海上的「川流之島」,這個川流不息的島與島嶼臺灣的千年身世息息相關,那麼,臺南 400 會是一個契機,讓我們向這座浮島的南城提出一個問題:我們從何而來?我們往何處去?
我們從河而來。河流將山林的萬物沖積下來,成為丘陵、平原。當然,我們亦從海而來。洋流把世界史的變化載運往來,化成口岸、港市。《槍炮、病菌與鋼鐵》的作者賈德.戴蒙,從近代殖民戰爭與部落社會的演變,從島嶼的生境與歷史,推導出一個重要的結論:文化不只是人創造出來,而是和環境一起創造出來的。而人類文明的形成,有可能不依山、不靠海,卻不可能沒有依存的重要河川。臺灣中央脊樑山系連綿,形成天然集水屏障,加以降雨豐沛,所以島嶼的特色便是密佈的河川,紛紛以坡度降比極大、往東西兩側旺盛堆積,形成地貌變異快速、洪枯流量懸殊、短急切蝕入海的川流島嶼特質。因此,在作家吳明益〈且讓我們蹚水過河:形構臺灣河流書寫/文學的可能性〉一文中指出,臺灣文學的文本中,已將臺灣的河流轉化為「養育者」、「施暴者」與「受害者」三種基本的「認知地圖」。臺南的六條河川不僅養育了臺南城,也施予這片土地以暴雨、土石、洪流,更讓河流成為現代資本主義發展下的受害者。我們從河而來,我們往何處去?
2024 年,氣候變遷、極端型氣候造成的洪災、旱災、海岸線退縮日益明顯,整個城市與水體多物種的關係,經歷了 400 年的變化,如今面臨重新思考的「我們從河而來」的千年課題。
這個展覽,除了探問「我們從河而來」的藝術作品與計畫之外,會有半數以上的能量,投注於各階層市民、中小學、社區大學 NPO 與國際專家友人與藝術家(荷蘭、馬來西亞、日本、印尼)的共行探索、共筆製圖、共創對話、共生國際的網絡組成,將臺南 400 的近現代水體城市經驗,回溯千年以來多物種的文化共筆,透過千千百百個從河而來的生境故事與生活經驗,導向全球性的極端型氣候與人類世的生存情境,創造出一個具有行動倡議性、亦具有永續特色的文化藝術展覽。因此,水體行動、水體倡議和水體國際論壇對話,將會是這個城市水體展覽的內核精神。
展間的設置,採用臺南水文化的巨幅攝影影像系列、水系流佈動線加以貫串,將 ABCD 四個展間分為永恒循環、過去之願、當下之聲、未來之憂四大主題方向。這五個展呈的部分,分別命名為:鯤鯓.凝望(臺南水文化總呈)、眾神.請水(永恒循環)、向海.航路(過去之願)、風土.眾聲(當下之聲)、水逆.未來(未來之憂)。
指導單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主辦單位:臺南市立博物館
合辦單位:臺南市美術館
執行單位:日青創藝有限公司
協助單位:VR體感劇院、社團法人台灣南方影像學會、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財團法人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高雄市電影館、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暨研究所、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經濟部水利署、臺南市北區立人國小、臺南藝術公社(以筆畫排列)
多媒體設備贊助:洪建全基金會、台灣松下電器
AR技術支援團隊: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艾酷視數位設計有限公司
詳情原文 摘自 臺南市美術館
照片提供|日青創藝 · 攝影|李建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