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x 瘋活動 | 給你不只藝種人生

日常取向—當我們為生活切片

近期以「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特展紅遍全臺灣的臺南市美術館持續耕耘努力,展覽推出馬不停蹄,再推出「日常取向—當我們為生活切片」,以對日常生活的取向及觀察切入,試圖透過視覺文化連結參觀者的生命經驗,邀請大家感受生活中各種時空條件選擇下所造成的「日常取向」。

日常中的一切,總是或緩慢或匆匆地度過,這些看似不留痕跡或容易忘卻的事物,往往隱藏在生活裡的細節裡。而每個人在日常中大大小小的選擇,空間的移轉及時間的流動,以及生活經驗當下扮演的角色、往來關係,一一都構成了生活的「取向」。命題中的「切片」(Biopsy),也如同醫學中常用的檢查方式,從器官組織切出部分進行檢測,讓人們得以重新檢視這些日常中的徵狀與樣態。「切片」如同一道我們讀取生活的路徑,帶領觀眾在看展過程中體察在日常中的每一種形狀。

人們每日生活不外乎於公、私領域的移動與來回,在這之間,從物理到心理,將產生很多不同的連結和風景。「日常取向—當我們為生活切片」展覽以「定位」、「常態」、「集散」三個子題,第一子題「定位」,試圖讓觀眾從私空間,思考對家的想像,以及角色與自我關係;第二第子題「常態」講述公、私領域物件及空間的曖昧性,以及看似常態之外的微觀視角;第三子題「集散」講述日常中公共匯流中的短暫的交集與分離,路上風景中的日常變化及群我關係。

本次展出10位參展藝術家(以中文姓氏筆劃排列)王煜松、石孟鑫、李承亮、盂施甫、陳宛伶、張騰遠、黃海欣、賴威宇、賴志盛、蘇子涵的不同形式的創作。期盼藉由藝術家們對於日常生活的關切與切片,提供對於「日常取向」的多元選擇與可能,進而帶領大眾思索自身的角色、關係與模式。

「日常取向—當我們為生活切片」即日起將展出至2023年02月05日,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大多為藝術家現地製作,與館方展覽團隊討論激盪,體現作品特質與空間的對話,感謝國立臺灣美術館及藝術銀行出借作品,使本次展出更加多元精采,歡迎有興趣的民眾把握時間前往臺南市美術館2館3樓展覽室J、O、P、藝術走廊參觀,期許展覽能夠帶來更多生活體驗與共鳴。

【展覽資訊】
展覽名稱:「日常取向—當我們為生活切片」
展覽期間:2022年08月02日~2023年02月05日
展覽地點:臺南市美術館2館 展覽室J、O、P、藝術走廊
展覽資訊:https://www.tnam.museum/exhibition/detail/335

01-展覽主視覺 南美館再推出欣展覽「日常取向—當我們為生活切片」,本展覽探討日常從家到城市、公共空間、公共會流等人事物的樣態,以及重新自我定位,主視覺採用公私領域將交界,藉由縫隙明暗與光影暗示生活中空間及時間的走向,以及室內與室外多向閱讀的維度。

02-「日常取向—當我們為生活切片」南美館2館展覽室J、O、P及藝術走廊展出。

03-黃海欣《甜蜜家庭》系列作品表現家庭場景與家人互動,進而直面與省思生命經驗中的情感和家的況味。

04-盂施甫《小折磨》系列以生活瑣事、家務等傳遞日常焦慮感受。圖中為作品〈小折磨──陪伴〉,相伴抽菸的機器帶出藝術家在創作時的孤獨,以及回到私領域面對自我情緒的時刻。

05-王煜松〈回鄉偶書〉以其家鄉花蓮林婦產科(現聲子藝棧)作為考察地,反映日常生活中,我們從母親子宮的私空間出生,剪開臍帶大多數人第一面對的公共空間為醫院。整個展覽室P為整體作品,地面、柱身周圍漆了棕色踢腳板,於美術館展現老舊醫院的樣態。

06-張騰遠〈逃生至地球:100種在地球上的生存方法〉為像燈一般吊掛在藝術走廊展場頂端,需抬頭仰視100則逃生至地球的生存指南。藝術家透過偽考古角度,讓角色鸚鵡人以詼諧方式介紹如何使用地球上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07-藝術家石孟鑫將城市一角的日常風景搬進美術館,街上閃爍的霓虹燈、旋轉的美髮沙龍燈,或是家家戶戶陽台或窗外運轉的壓縮機,都在公、私交界上產生奇妙的景緻。

08-賴威宇《City Painter》系列作品,賴威宇帶著顏料、調色盤與畫筆等繪畫工具,走到戶外去作畫,但並非是風景寫生,而是用繪畫的技法修補城市中的殘缺,例如:沒有對齊的斑馬線、斑駁的停車線、生鏽掉漆的交通號誌,一一的「畫」回來,並拍攝成繪畫教學DVD,致敬童年中啟發藝術家的〈繪畫教室〉」(The Joy of Painting )節目及主持人Bob Ross。

09-賴威宇《City Painter》系列作品使用現成的交通防撞桶、護欄、拒馬等,並透過繪畫延伸為部分物件上色。

10-陳宛伶〈團&團〉、〈浮動小機車〉、〈我背著妳好快樂〉為攝影拼貼作品,以術家透過定時攝影捕捉臺南日常中馬路及快速道路風景,以日本櫻木町車站(Sakuragichō Station),再進行影像製作與拼貼,將這些公共匯流風景身體力行的拼貼於美術館牆上。

Events近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