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自己離自然很遠要走進山裡才算自然,其實,如果你願意留意那些日常小事,會發現自然從來都沒有離開過。
DATE 2021.05.12
出門的每一天,你可曾留意過,自己經過多少棵樹?踩過多少片落葉?你以為自己離自然很遠,要走進山裡才算自然,其實,如果你願意留意那些日常小事,會發現自然從來都沒有離開過。
地衣森林老師自認像森林園區的導覽員,透過情境設計與生活產生連結,讓孩子能認識「自然」,體會「自然」的力量。圖/地衣森林 提供
交給大地備課,感受四季變化。
聯合數位文創這次邀請到地衣森林的高曉嵐老師,來聊聊什麼是自然美學,由於剛開始成立的時候,是因另一位創辦人夥伴是荒野保護協會的成員,想要把自然重新帶進生活,讓人看見這之中的美,當時,曉嵐老師是個有兩個小孩的媽媽,深深地被這樣的理念所吸引,於是加入了團隊,在這裡,與其他自然美學教室最大的差異,在於允許自然發生,他們就像是森林園區的導覽員,透過情境設計,與生活連結,讓孩子更能認識自然,像是春天到來的時候,許多樹木結了厚厚的果實,鳥兒開心地在枝頭上覓食,如此稀鬆平常的樣貌,透過導覽員的巧思,將這樣的畫面,變成了鳥飯店,想像著鳥兒共同來到這些樹,享用著豐盛大餐,能不能邀請小朋友來到這裡,走進鳥兒的世界,認識不同鳥類所食用的果實,然後再一起坐下來,開始用紙媒材,做出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創作,不只認識了鳥類,同時還能運用雙手去親自做出自己的作品。
「我從來不會對孩子有什麼期許,只希望透過這些自然的力量,在他們心中種下種子,往後無論如何,都能帶著這個經驗,在自然之中找到屬於他們的情感慰藉。」曉嵐老師繼續說著,許多時候,每個人都會因外在的變化,加快了腳步,因此少了慢下來的觀察,來到這裡,不只孩子開始會理解自己與環境、人、自然之間的關係,其實,連家長都是,從這樣的共存關係之中,你會看見自我的價值,以及在這個世界的意義是什麼,同樣地,你會在自然的狀態下完全地接納自己。
走進森林,用蹲下來的視角,看見生命之間的連動。
回到自然,圍繞著的是生命,這裡的課程,有許多談論生命的議題,像是談菌絲,會發現它吃的東西,是像死掉的小螞蟻這類的屍體等,實際認識之後,你才會明白,原來生命的衰落滅亡,並不會只是一個結束,會被大地腐蝕,成了別的生物的養分,每一個生物之間,無論多麼微小,最終,都會回到大地母親身上,而我們也是,因此彼此之間,都是息息相關的,從這裡,你會開始珍惜每一個個體。
用邀請來喚醒對自然的尊重。
有次,一位媽媽來教室時,跟曉嵐老師分享著:「那天去公園,看到落葉,孩子對我說,媽媽,我可以邀請落葉回家嗎?」當時,曉嵐的心中,感動不已,這些對話,早已超越作品本身的發揮,而是這樣簡單的一句話,從「尊重」態度開始,用「邀請」的方式產生連結,當每個人都能用這樣珍視的心意去維護周遭的一切時,那麼,這個世界,豈不是溫暖許多了。
從對話開始,為自己抽絲剝繭。
目前,來到這裡上課的學生,主要分為三個階段,有適合1歲半~3歲的親子塗鴉,以及3~6歲的自然美學,再來則是國小課程,往往都會希望來到這裡的孩子,都能不在家長陪同下獨立上課,因為這樣孩子將可以練習如何享受完全屬於自己的時間,並且更有自信地培養自我表述的能力。
其中唯獨國小課程,會建議有上過地衣森林課程的人再來上,是因為這裡上課的模式,會先以對話開始,常常會有許多人學生問:「為什麼不能給我示範,而是要一直聊天?」以往的教育,習慣讓我們有個範例,跟著做,但這樣做之後,孩子以後在面對各種事情時,反而會急著想要得到線索,而無法真正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因為無形中,已經習慣有個範例在前面了。
「我們想做的,是透過對談,開始從別人的思考之中,去拼湊出他最想要的那個樣子。」曉嵐老師笑著說,其實就是幫他打了很多次的草稿,最後再透過媒材去釋放出來,在這之中,沒有一定要完成的階段,而是帶著真實情感地做當下的事情,像是扭東西來說,你可以只是純粹地扭轉,那樣就是操作,可是,當你一邊扭,一邊想著,眼前的畫面,就像是四季的變化,如此一來,不只豐富了情感連結,扭出來的東西,也像長年生的樹木似的,有了質地般的歲月痕跡。
回到自然,讓地衣森林長成自己的樣子。
反而,在這裡,美學並不是主角,而是自然而然所帶來的回饋,那些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常常令曉嵐老師感動不已,像是,有一次小朋友分享說:「好喜歡秋天的粉紅色,因為這樣小草就變可愛了。」你會看見,他們不把它當成葉子來看,而是視為生命地認真觀察,當你能夠真誠地看待自然時,相對地,你也能從自然之中,感受到真誠的力量。
回顧這幾年,走過的風風雨雨,曉嵐老師仍堅信自己在做的事情,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每一天,都盡情投入在這片綠意盎然之中,雖然手上永遠都是洗不完的顏料,但臉上卻永遠掛著笑意,原因很簡單,因為初衷只是想在這裡看見自然而然的發展,於是,這一切,有如順水推舟似的,開展成了閃亮的自然之星,在這些孩子身上持續發光發熱著。
►Kids變變變粉絲團更多有趣的、知性的、藝文的親子內容,歡迎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