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凝書體到台鐵指標,他用設計整理世界秩序
DATE 2025.8.11 撰文|詹凱琦
Bohan Graphi©設計工作室負責人、世新大學圖文傳播學系兼任教師,台灣原創字型⟪凝書體⟫創作者——施博瀚。(圖片提供/施博瀚)
認識施博瀚,或許是從一篇篇連載的Illustrator教學貼文開始的,〈我用以拉拉拉的〉系列貼文在社群上掀起一股學習熱潮,也讓他從眾多設計師中被看見。他擅長字體設計、品牌識別與指標系統規劃,代表作《凝書體》曾募資近兩千萬,不僅讓他成為獨立字型設計師中的矚目人物,也開啟更多台灣原創字型的可能性;他參與台鐵指標系統優化,以簡約有序的設計,提升車站空間易讀性與使用體驗,平衡了大眾需求與美感素養。
他期待被關注,但現實中是個內向i人;他面向社群,卻盡量選擇理性互動,他的家近乎白色純淨,卻有兩隻活潑耀眼的黑貓;他偏好受限條件,期待在這之中找創作自由。在施博瀚的身上,閱讀到了矛盾的元素,卻不思議地構成了其整體和諧,猶如他的設計理念,透過收整混亂與不同,最終成為一種可讀的完全秩序。
60個LOGO與10000字的設計修行
翻開他的專書⟪LOGO設計研究所⟫,最直接的印象是極為乾淨的版面,整本書的留白與工整視覺感,傳遞秩序與極簡美學,當往下翻,會發現他親自雕琢了60個新的LOGO範例,每一個都由他繪製、歸類、拆解,再搭配清晰的手法說明,令人意識到,他是一個願意花很多時間處理細節的人。
這是一本分門別類、剖析方法的工具書,無論是類型選擇、簡潔編排或海量細緻製作,藏在書裡的特質都很「施博瀚」,這些個人特色在他創作⟪凝書體⟫、⟪凝明朝体⟫,尤其發揮得淋漓盡致,令他成為獨樹一幟的平面設計師。
「我想像字體的線條,有點像打發的鮮奶油,也像剛擠出來的牙膏。」這是⟪凝書體⟫的靈感來源,他在明體骨架上,嘗試呈現下方圓潤、上方筆觸收尖凝聚的視覺效果,筆畫末端宛若凝霜,既保有原本明體易於閱讀的印刷風格,又融入楷體的韻味,帶著獨到的設計語彙。
施博瀚為凝書體總計創作超過10000個字符,不僅涵納了台客語漢字,也補上峠、躾、辻等日本創造的和製漢字,這背後不是幾天、幾週的創作,而是以年為單位的創作歷程,平均每日30-70個字的辛苦設計,彷彿一場耐力的修煉。
⟪凝書體⟫迄今完成超過一萬個字的設計。(圖片提供/施博瀚)
尾端宛若凝霜、融合明體與楷體美感的字體設計。(圖片提供/施博瀚)
日本字體設計師鳥海修曾說,「文字如水、如空氣」,因爲字體是載體,它在各種語境下要能被好好的閱讀,就不能太顯眼,施博瀚的設計裡也有這樣的意識,面對上萬字的字型創作,他逐一雕琢字體的中宮與重心,修正筆畫間的視覺平衡,讓每個字既有獨立的美感,又能在長篇編排之中平衡與和諧。
施博瀚笑說,「看起來平淡無聊的東西,最難做。字型設計不是一個快速就可以完成的工作,想入門的設計師不如先嘗試看看300字練習,可以專注處理再往下走。」
整理,是設計師的基本功
施博瀚自認是一個有強迫症的人,「整理」被他視為設計基本功,在大量的視覺資料之中,如何選擇切點和分類,是設計脈絡誕生的重要環節。
施博瀚的設計專書《LOGO 設計研究所:更有亮點的 60 個技巧》。(圖片提供/施博瀚)
在設計實務中,風格歸類一度是他的初始方法,但後來他發現,以風格和客戶溝通往來,最後往往流於檢視成果是否「相似」或「到位」,設計脈絡與核心議題反而無法被清楚呈現。
「我認為,設計師的工作不是創造,而是整理和組合。」
這也是他出版《LOGO設計研究所》一書的起心動念,這本書更像是客戶和設計師之間淺顯易懂的溝通方法學。對他而言,設計師的角色不只表現視覺,更該抽絲剝繭地提煉問題本質,從觀察、歸納到精準整合與提案,為此自我也必須不斷提升設計邏輯;而客戶作為需求提出者,也應逐步靠近設計語彙,理解設計專業的價值,而非僅以個人喜好作為主導。
唯有設計師和業主雙向提升視野,才能逐步拓寬設計的判斷視角。當彼此都願意深入脈絡,一個好設計才能從美醜之外誕生,真正回應問題,也推動產業往前走。
![]() |
![]() |
施博瀚與台灣設計研究院攜手優化台鐵指標,展現簡約、易讀、耐看的美感,圖為2023年鶯歌火車站指標優化成果。(圖片提供/施博瀚)
台鐵指標系統是施博瀚的代表作之一,透過台灣設計研究院的邀請,他與團隊陸續為台鐵新竹、嘉義、鶯歌、台南站等多處優化指示設計。他從減法出發,刪除多餘訊息、重新整理資訊層級,解決過往車站指標常因歷時太久、視覺系統混亂造成的使用障礙,讓旅客能迅速建立空間認知、降低尋路難度,簡約耐看的現代美感,更讓車站風貌耳目一新。
他以「最沒有設計感的好設計」形容這項重要作品,在施博瀚眼中,好的公共指標設計,是將設計師的表現慾降到最低,如同設計一套字型,讓每個元素耐看、融入整體環境之美,服膺於指標乘載資訊的本質。
2024年臺北文創記憶中心舉辦《理想居所》特展,特邀施博瀚參與展覽視覺延伸設計,由他著手繪製Taiwan Emoji,以多元視角與大眾共同探索理想的居所輪廓。
Emoji本來就源自日本電信的「繪文字(絵文字)」之意,其圖像風格、語意系統都帶有強烈的日本生活感,於是他重新整理視覺層級,將日式屋宅替換成台式頂加公寓,加上醒目城市地標、台灣島形象,從家到社區到國家,打造一套有秩序的設計。
施博瀚為臺北文創記憶中心特展⟪理想居所⟫,打造臺灣版居所Emoji。圖片提供/臺北文創
這幾年他的重心環繞品牌設計、持續開創字型,以及培養新一代設計師。回到大學任教的他,也觀察到現今學生容易透過Behance、Pinterest等平台,快速建立一套美感,但過早追求風格也可能會忽略設計的真正目的。
他提醒年輕世代的創作者,設計師的角色不是藝術家,首要任務不只是形塑美學,更重要的是先學會深入脈絡、回應客戶問題,在建立自我視覺辨識度之前,設計師應先成為可靠的解題者。
多元身份的設計師又如何?
這幾年,他開始有經紀人,經營社群的面向也逐步變得更多元,除了Illustrator設計教學之外,也朝向旅遊或生活風格、有趣的新發現、話題觀點等多方位發展,也接洽更多商業活動。
施博瀚長期在社群發表⟪我用以拉拉拉的⟫系列,每篇都是一招Illustrator實用技法,累積高人氣。圖片提供/施博瀚
施博瀚也為家裡貓咪LUNA&NORI經營社群,ig: blackcat_taiwan 。圖片提供/施博瀚
從設計師跨入數位內容創作者,他坦承,有時社群對他而言也是一種壓力,「我怕人家覺得我不務正業,會擔心如果我不做軟體教學或設計相關,是不是我就走偏了?」
他目前想到的答案是,設計師的視角可以延伸到生活裡,從空間、色彩搭配、細節觀察,一切都和設計思維有關。現在的他,接受了一個更自由的定義:「我後來想清楚,喜歡你的人,不會只喜歡你的一個面向,我的身份或許有無限可能,但我沒有譁眾取寵,也有把持社會責任,我沒離開過設計重要的事情。」
施博瀚自我定位的心法很簡單:每年都推出代表性作品。例如近期,他與日本字體設計師木龍步美合作,共同推出醞釀三年的《凝明朝体》,在聯合製作之下,實現創作日文字型的夢想;同時,他逐步開啟台日品牌設計的新局,為想踏入日本市場的台灣品牌,提供串連在地的設計策略與創意執行。
施博瀚推出《凝明朝体》,聘請日本設計師木龍步美設計假名。圖片提供/施博瀚
「我不追求當下潮流,我更在意設計是否流暢和歷久彌新,即使多年後也耐看;我的字型能被更多設計師使用,延伸創造出上千件作品,對我來說,那就是最有成就感的事。」
持續深入品牌與字型設計,作為實力的價值檢驗,而社群上的熱度關注,則成為補充能量的另一個出口,長期耕耘與即時回響在施博瀚身上找到和諧共存。
「我是隨遇而安的人,從沒想過平面設計這條路,有一天也會變成數位創作者,我也好奇未來的自己還會做什麼。但此刻,我有把設計師的本分做好,那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