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x 瘋活動 | 給你不只藝種人生
udn瘋活動 讀文創 深度揭密│傷人又感人:「鐵達尼號」沉船打撈曝光

深度揭密│傷人又感人:「鐵達尼號」沉船打撈曝光

1997年,一部史詩級愛情災難電影《鐵達尼號》上映,命運的無奈讓許多觀眾感到揪心,而沉船的震撼畫面更是令人久久無法忘懷…

1997年,一部史詩級愛情災難電影《鐵達尼號》上映,在家族與階級壓力下催化的愛情,短短不到五天,就必須面對生離死別,生還的女主角與家族分道揚鑣,最後的一句「Rose Dawson」,彷彿是決心要把Jack的份一起活下去。命運的無奈讓許多觀眾感到揪心,而沉船的震撼畫面更是令人久久無法忘懷,電影成本耗資上億美元,成功將《鐵達尼號》推上最高峰,是全美史上第一部票房突破10億美元的電影,目前為止穩居全球影史賣座排行前三名,今年九月,台灣也即將舉辦《鐵達尼號 電影主題音樂會》。這部改編自真實沉船事件的電影,引發了各界對船隻殘骸的關注,今天就一起來揭開「夢幻之船」鐵達尼號打撈的過程。


▲ 鐵達尼號真實出航畫面。(圖:維基百科)

▲ 鐵達尼號電影劇照。(圖:聯合數位文創)

 

沉沒事故|「沉」載千人夢想的夢幻之船
電影《鐵達尼號》愛情令人動容,但「沉船事故」才是唯一真實事件,「鐵達尼號」是白星航運公司旗下的的奧林匹克級皇家郵輪,是當時全世界最大的船舶,乘客包含名門貴族及來自各國的移民人士,大家都期盼可以搭上鐵達尼號橫跨大西洋,實現自己的美國夢,因此也被稱為「夢幻之船」。

▲ 白星航運的鐵達尼號廣告,主打豪華設施和高級肥皂品牌。

▲ 鐵達尼號電影劇照。(圖:圖片之家)

▲ 奧林匹克號上的主樓梯,和鐵達尼號幾乎相同。

▲ 奧林匹克號上的頭等休息室,和鐵達尼號幾乎相同。(圖:Robert Welch)

 

1912年4月10日,鐵達尼號正式首航前往紐約,卻在4月14日深夜撞上冰山,在短短2個小時完全沉沒,船上2,224人中超過六成的人員罹難,包含船長及總設計師,而當中僅333具遺體被尋回。電影裡匆忙慌亂地呈現出沉船的經過,今天要帶你一起真實走一遍事故發生的過程。
4月14日 23點40分,瞭望員范德瑞克·弗萊特是第一個發現冰山並警告艦橋的人,隨即下達右滿舵及發動機反轉的指令,當時正以全速前進的鐵達尼號已來不及控制,右舷撞上冰山,水線以下被撞擊產生凹陷,形成一道道縫隙,海水迅速的淹滿前5個艙室,船體開始傾斜下沉。


▲ 圖片顯示冰山如何挫曲了鐵達尼號的鋼板、鉚釘鬆開並損壞一系列水密隔艙。與普遍的假設相反,冰山並沒有直接將船體(hull)切出裂口。(圖:MechBrowman, Rogilbert, Liftarn)

▲ 鐵達尼號電影劇照。(圖:聯合數位文創)

▲ 鐵達尼號電影劇照。(圖:奇摩新聞)

 

1點40分,船首淹沒,船體開始加速傾斜。
2點15分,1號煙囪倒塌。
2點18分,船體在2號和3號煙囪之間斷成兩截,正是電影裡最震撼的畫面。
2點20分,船體完全沉沒。
電影中救生艇逃生及疏散畫面都與事實相符,以女人和小孩為優先,而所有落水的人員都浸泡在零下2度的海水中,只有不到30分鐘的存活時間,幾乎造成所有落水者罹難,期盼已久的美國夢也一起沉入大海。

 

打撈爭議|沉睡海底的百年輪船
在鐵達尼號沉沒的第一時間,有一些在船難中失去親人的名門家族一起發動這項打撈計畫,甚至想用炸藥把屍體震出海面,但殘骸位置的水壓超過458 kg/cm2(450 Bar),海底深度超過3,700公尺,有執行上的困難,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計畫就此中斷,多年後各界也不乏提出搜尋鐵達尼號的建議,但因資金及技術缺乏,且對船體的物理變化不了解而告吹。一直到1985年,美國海軍率領美國法國聯合遠征隊在加拿大東端的紐芬蘭大淺灘一處海底峽谷發現了船隻殘骸,位置大約距離加拿大哈利法斯(Halifax)1,151公里、距離紐約2,012公里,這個區域現已被命名為「鐵達尼號峽谷」。

▲ 鐵達尼號首航路線簡圖,標示停靠站、失事地點與目的地。(圖:Gary Joseph, MechBrowman)

 

此一發現,也證實鐵達尼號確實在海面上就已經斷裂,兩截船體在海底的相距約600公尺,從殘骸外觀可看出船體快速撞擊海床,先下沉的船首還看得出外觀,一些內部結構也還算完整,但船尾沉船過程發生爆炸,下墜途中又經過海水壓力沖刷,內外幾乎完全崩塌,只剩下2台活塞引擎可見,其他就是小零件及船板四散在周圍,大部份都與電影敘述的狀態相符。除了克服技術問題,打撈的「界線」才是最具爭議的地方,關於打撈的所有權、船身破壞以及尊重受害者遺骸等,最後經許多科學家、政府、保護團體不斷研究討論之下,考量在海水浸泡百年的船身金屬材質都已脆弱不堪,無法負荷打撈上岸的沖刷及壓力,很可能上岸前就全數粉碎,因此「不碰」為最佳選擇。

▲ 2004年6月,由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勘探研究所和羅德島大學團隊合作拍攝的鐵達尼號船首殘骸。(圖:NOAA/IFE/URI)


▲ (左圖)愛德華·史密斯船長的浴室,只看見斑駁的浴缸。(圖:Lori Johnston);(右圖)由數百張拼接在一起的圖像組成的其他視角。(圖:RMS Titanic, Inc.)

 

世紀珍藏|緬懷與道德,走進四散的縮時記憶
據下探鐵達尼號的打撈團隊指出,船隻碎片地帶大約佔據了5.2平方公里,當中有成千上萬的船內物品,例如傢俱、餐具、浴缸、皮鞋等,大部分的遺骸都已被海洋生物分解,但還是可以從一些鞋子衣物散布的樣子看出是某個罹難者安息的地方。而多年來鐵達尼鹽單胞菌(Halomonas titanicae)讓船體加速變為鐵鏽,據科學家當時的研究推算,鐵達尼號不出30年將會被這種細菌完全吞噬,剩下的只會是海床上的一片遺跡。


▲ 2003年鐵達尼號船體上的鏽跡。(圖:Lori Johnston)


▲ 這張 2004 年拍攝的鐵達尼號遺址,可看到鐵達尼號受害者的鞋子。(圖:達志影像)

 

鐵達尼號殘骸的條件符合《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公約》(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Underwater Cultural),禁止所有締約國對管轄內的文物進行掠奪、商業開發、銷售及破壞,這項公約是一個國際間的合作系統,不隸屬於任何國家。
而遊走在緬懷與道德之間,可以怎麼紀念這項文化?鐵達尼號的製造地是北愛爾蘭首都貝爾法斯特(Belfast),除了鐵達尼,這裡還曾建造超過1,600艘船隻,但在沉船事件之後,鐵達尼號就成為當地成為禁忌,這樣負面的意象轉化為長達30多年的宗教衝突,終於在1998年簽署的《貝爾法斯特協議》後,北愛爾蘭旅遊的觀光客直線劇增,貝爾法斯特市才正式發起重建計劃,將造船地區更名為「鐵達尼區」,「鐵達尼號紀念館(Belfast Titanic)」就在2012年誕生滿百年之際正式開幕。從1985年發現殘骸開始,各界就紛紛加入打撈沉船碎片的行列,以船隻本身不可碰觸為原則,撈起的物品都已經在世界各地進行保護或公開展覽,包含北愛爾蘭的阿爾斯特民俗和交通博物館、英國海洋城市博物館、美國則擁有最多不同性質的相關主題館,像是鐵達尼號博物館(Titanic Pigeon Forge)、鐵達尼號紀念館(Titanic Branson)、鐵達尼號體驗館(Titanic The Experience)等,展示內容除了船體外觀與內飾模擬之外,還有原始藍圖、救生衣、藝品、罹難者遺體隨身物、生還者和罹難者家屬捐贈的物品等等,而在鐵達尼撞上冰山時發送求救訊號給外界的救命稻草「馬可尼電報室」也在2020年由負責打撈鐵達尼號海底文物的公司RMS Titanic Inc.獲判打撈權,希望能將這個成功救援700人的「馬可尼(Marconi)無線電報裝置」公開展示。

▲ 位於美國田納西州的鐵達尼號紀念館(Titanic Branson)。

▲ 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的鐵達尼號紀念館(Belfast Titanic)。

▲ (左圖)2004 年,位於美國康乃狄克州的神祕水族館(Mystic Aquarium)複製了「馬可尼電報室」。(圖:達志影像);(右圖)來自一位未知遇難者的懷表,在它的主人落水之後不久,它永遠地停駐在了02:28(圖:Digiblue from UK)

▲ (左圖)1912年4月11日,離開皇后鎮的鐵達尼號。(圖:維基百科);(右圖)1912年4月11日,鐵達尼號留下的最後身影。(圖:Kate Odell)

 

鐵達尼號沉船事件無疑是一場難忘的世紀大悲劇,沉靜百年的哀痛,終於在各國對於文化保護的支持浪聲中釋放,我們才有了《鐵達尼號》這部絕世經典。2022年是鐵達尼號沉船的第110個年頭,也是電影《鐵達尼號》的25周年,《鐵達尼號》電影由詹姆斯·卡麥隆(James Cameron)一手打造,配樂則是好萊塢音樂家詹姆斯·霍納(James Horner)創作,階級與愛戀、沉船與犧牲,每一幕,都歷歷在目。4月15日是鐵達尼號沉船紀念日,《鐵達尼號 電影主題音樂會》消息也將正式於當天公告,有興趣的觀眾歡迎關注「udn X 瘋表演粉絲專頁」,一起重溫刻骨銘心、傷人又感人的經典鉅作。

▲ 《鐵達尼號 電影主題音樂會》演出消息將於4/15公告。(圖:聯合數位文創) 

Events近期活動